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大学》2023年第4期目录

新闻大学
2024-09-04

 第4期

本刊特稿•ChatGPT与智能传播

· 主持人语   

ChatGPT迎面而来,赞之者,誉之为“传播革命”,然而,亦有专业人士,称其并无神奇之处。无论如何,此风乍起,便吹皱了一池春水,全球范围内的GPT浪潮似乎愈演愈烈。如何认识和看待GPT及其社会效应?本期特稿五篇论文聚焦“ChatGPT与智能传播”,诸位研究者分别从ChatGPT涉及的智能传播中的人机关系及未来走向、运行逻辑与范式、人类传播活动中人与ChatGPT的生态位、人类知识脉络中的事实演变及ChatGPT与事实之间的关系、ChatGPT使用者如何在技术采纳中建构身份等不同视角,探讨了GPT的本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GPT的采用及可能的社会影响,为我们以学术眼光思考GPT提供了多元视角。无论如何,GPT正在快速融入人类社会与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它的走向,关涉人类未来,值得持续研思。

 

主持人:姜  华


· 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与人机关系的全景及前景

彭 兰

【摘  要】

ChatGPT的出现是我们透视智能传播的全景及前景的一个契机。智能传播的核心是智能机器成为传播主体。智能传播涉及三种新的人机关系:人机协同、人机交流与人机共生。在ChatGPT以及其他AIGC技术的推动下,人机协同将从媒体或其他行业性应用向个体的生活层面渗透,人机协同中,人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ChatGPT及类似应用也会使人机交流日益普及,这种交流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相应的满足,但也可能对人际交流形成挑战与破坏。智能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以人机共生的新身体——赛博格为基础,基于这种新的身体的自我传播也将对人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智能传播;ChatGPT;AIGC

· 智能内容生成的实质、影响力逻辑与运行范式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现象透视与解析

陆小华

【摘  要】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工具的实质,是一种智能内容生成系统而不是“聊天机器人”;是根据人类制定的规则训练而成的有立场、一定程度上受控的智能内容生成工具,不能纯客观地依据用户问题生成内容;它们虽不具有想象力、思辨力和创造力,但可替代人类完成某些工作、帮助人类提升效率和生产力。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开始影响人类的认知、决策和行为,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影响力生成方式与生成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工具生成内容因对问题回答的针对性、内容呈现的知识性而具有较强说服力,一定程度上可能替代人类传播主体对知识性内容传播的主导权。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人类生产内容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共同影响人类的局面,媒体等专业组织的运行范式将发生重大转换,形成人与人工智能协同生产内容的新运行范式。

【关键词】

智能内容生成;影响力;生成逻辑;运行范式

· “延伸的心灵”和“对话的撒播”:论作为书写的ChatGPT

邓建国

【摘  要】

媒介技术既是“毒药”也是“良药”(pharmakon)的矛盾观念由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最先提出。ChatGPT也具有这样的矛盾性:一方面,它作为“延伸的心灵”将和书写(文字)一样在与人类的合作共创中实现两者心灵的共同演化;另一方面,它号称“对话性”人工智能,但仍具有书写的撒播和他者特点。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我们要避免使其沦为海德格尔笔下闲言不断的“常人”,并宽容、珍惜、庆幸和受益于它的“他者性”。在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合作中,人类将会对“何为人性和创造性”有更深的认识,并与人工智能一起找到各自的生态位。

【关键词】

ChatGPT;延伸的心灵;书写;对话;撒播

· 论事实:美丽、谎言与ChatGPT

胡 泳

【摘  要】

事实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事实一步步变成知识的一般基础和解决争论的最终方法。这带来了新的证据原则和新的调查方式,并导致了历史学家芭芭拉•夏皮罗所说的“事实文化”:事实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域,从法律到科学,从历史到新闻,重塑了整个知识的格局。然而,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真正侵蚀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垂直结构,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曾经由“事实”占据的位置正在被“数据”取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性质和用途,甚至重新思考作为能够了解自己世界的生物,我们到底是谁。

【关键词】

事实;知识;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

· 电子革命神话与身份认同下的新技术采纳

——基于扎根理论的ChatGPT使用者研究

强月新  胡青山

【摘  要】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分析ChatGPT使用者采纳新技术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通过考察,本文归纳出电子革命的神话、知识阶层的身份建构和认同、对技术偏向的遏制3个核心解释范畴,用来阐释新技术的采纳过程。研究认为,对于新技术的革新、冲击和缺陷,采纳者采用了推崇、接受和包容的态度,这是电子革命的神话。同时,新技术采纳既是知识阶层构建身份认同的原材料,也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知识阶层肩负着遏制技术偏向的使命,通过对技术祛魅,凸显技术的工具性和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

新技术采纳;电子革命;身份认同;技术偏向


新媒体研究

· 人机互动:替代还是增强了人际互动?

——角色理论视角下关于社交机器人的控制实验

简予繁 黄玉波

【摘  要】

人机互动究竟对人际互动有无影响,既有研究尚无实证验证。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社交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高低水平的社会联结需求下,人们与不同角色的社交机器人互动,对人们现实人际互动意愿的影响。四项实验数据(N=1163)表明,当社交机器人是伙伴角色与协助者角色时,只有在人们社会联结需求高的情况下,人机互动才对人际互动产生替代效应;社会联结需求水平低时,伙伴与协助者角色的人机互动对现实人际互动不产生替代效应。当社交机器人是仆人角色时,无论人们社会联结需求高低,人机互动对现实人际互动意愿都并无显著作用。当社交机器人是替代者角色时,在人们社会联结需求低的情况下,人机互动反而对人际互动产生增强效应;而在社会联结需求高时,人们与替代者角色的社交机器人互动不会增强人际互动意愿。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角色理论


新闻业务

· 基于多重逻辑框架的记者短视频新闻生产实践考察

龙 强  吴 飞

【摘  要】

在技术特征凸显的短视频语境下,“短平快”的创作逻辑和“流量至上”的娱乐化取向,重构了新闻实践的权力结构和生产边界。基于对29位记者博主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相比普通生产者,记者的短视频新闻实践更多作为一种职务行为而存在,表现出鲜明的组织惯习。尽管组织逻辑走向“非常规化”,却仍是以平台强制式的刚性约束作为代价。在流量算法统合下,组织与专业呈现出愈益复杂的合谋共生关系。

【关键词】

短视频;记者;新闻生产;组织惯习


传播学

· 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与数字化代际冲突

——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李龙飞 姜 薇

【摘  要】

在互联网普遍融于家庭场域背景下,使用态度差异是一个更为综合性的反映家庭内部互联网使用张力的现实指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N=740),基于压力源—负担—结果(SSO)框架和自我损耗理论,构建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自我损耗和数字化代际冲突模型。研究发现,青少年和父母的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数字化代际冲突,而是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机制间接起作用。亲子沟通能疏解互联网使用态度差异对自我损耗的正向效应,而命令性规范则加剧自我损耗对数字化代际冲突的影响。此外,农村地区青少年遭遇的数字媒介冲突更加强烈。本文对于拓展家庭传播中的数字代沟及其微观心理机制研究以及增进良好的代际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使用态度;代际冲突;自我损耗;互联网使用



  封面摄影  

观看的游戏

 

 拍摄时间: 2021年

 拍摄地点: 上海


那天在上海之巅,玻璃窗外可见度几乎为零,游客稀少,厚厚的云层也没有马上散去的意思。于是我的镜头开始转向大厅内部搜索拍摄目标,猛然看见一处VR体验区,发出神秘的蓝色光晕,一个身着红黄色衣服的孩子正陷入在这观看的游戏之中……今天人类正在被层层的图像所包围,图像犹如“第二皮肤”,成为身体与外部真实世界之间的一个迷幻地带,常常驱赶我们重返柏拉图的洞穴而不能自拔。

摄影、文字:李华强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



新闻大学


电话:021-65641289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邮箱:xwdx@fudan.edu.cn

微信号:Fudan_xwdx

在线投稿系统网址:

http://devjava.odb.sh.cn/fudanNews/client/contribute.htm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